为什么要淘汰含汞电池?长期以来,在我国生产的于电池中,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——汞或汞的化合物作为缓蚀剂,以提高电池的储存寿命和防止电池漏液。我国的碱性干电池的汞含量为1%至5%,中性干电池达0.025%,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就有几十吨之多,汞就是我们俗称的水银,在80多种金属元素中,唯独汞在常温下呈液态,是一种易流动的银白色液态金属,故名:水银。

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公害病——水保病,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。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,含汞电池已经被淘汰了,干电池已经实现了低汞化和无汞化。由于不含汞,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就大大减轻了,填埋处置的费用也不至于很高了。我国也从2001年1月1日起,开始推行干电池的低汞化,从2005年1月1日起,推行干电池的无汞化。

我认为是防腐和导电。广义的电池(Battery)是一种将其它形式的能量直接转换为直流电的装置。电池按转换能量方式分两大类:一类是物理电池,如太阳能电池;另一类是化学电池,即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,一般又称化学电池或化学电源。电池是谁最早发明的?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打(Volta)发明的伏打电池是世界上第一个电池。

1859年法国普兰特(Plante)发明铅酸蓄电池,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充电电池;1868年法国勒兰社(Leclanche)发明锌锰干电池;1889年1901年瑞典的杨格纳(Jungner)和美国爱迪生(Edison)先后研制成功铁镍蓄电池和镉镍蓄电池;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中性锌空气电池研制成功;1943年法安德烈火(Andre)发明了锌银电池;1947年美茹宾(Ruben)研制成功锌汞电池;50年代碱性锌锰电池问世;60年代燃料电池研制成功;70年代锂电池研制成功;80年代氢镍蓄电池研制成功;90年代锂离子电池问世。

汞能够挥发,进入空气,呼吸进人体。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,进入土壤或水源,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,损伤人的肾脏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,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,人食用了这种鱼后,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,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,重者会发疯致死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。镉渗出污染土地和水体,最终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,也会引起骨质松软,重者造成骨骼变形。
废电池污染及其处理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环保焦点之一。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人士认为,随着我国电池的种类、生产量和使用量的不断扩大,废旧电池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,废旧电池含有汞、铅、镉、镍等重金属及酸、碱等电解质溶液,对人体及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。据了解,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、列入危险废物控制名录的废电池主要有:含汞电池,主要是氧化汞电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