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接口在发送时还需要将ip包封装成数据帧,这就需要两台主机的mac地址。并回复到0.2接口作为二层数据帧的目的MAC的封装,一句话:在0号段,某设备开启代理arp功能,将网关1.254的IP映射到自己的mac,获取B的mac地址,完成数据帧的封装,将数据帧发送到不同级别值的物理线上,交换机通过mac地址交换数据包。
1、主机路由算了,我还是上图吧!供你参考。一句话:在0号段,某设备开启代理arp功能,将网关1.254的IP映射到自己的mac,回复0.2的接口作为二层数据帧的目的MAC的封装。第一个是默认(default)路由条目,即当IP数据包无法通过其他路由条目转发时,它会通过此默认路由条目转发。您提到的第六个网络目的地221.232.131.58网络掩码255.255.255.255是转发到一个公共IP地址,可能是一个DNS地址。对了,在访问互联网的过程中,先在IE中输入要访问的网络主机的域名,然后IE会向DNS发送查询。然后DNS会将域名对应的网络主机的IP地址返回给本地主机,然后本地主机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共IP地址与网络主机建立通信链路,访问其提供的网络资源。
2、什么是数据帧?它有什么作用?data帧的传输延迟至少是传输延迟的两倍。由于宽带CSMA/CD是单向传输,其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是传输时延的4倍。因为:信号传播延迟(μs)两站之间的距离(m)÷信号传播速度(200m/μs),以及:数据传输延迟(s)数据帧长度(bit)÷数据传输速率(bps)。所以CSMA/CD总线网络最短帧长的计算公式是:最短数据帧长(bit)/数据传输速率(Mbps)2*(两站最大距离(m)/200m/μs),单位要统一。
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对应不同的帧,所以帧有很多种,比如PPP帧,MAC帧,具体格式也不一样。扩展资料:TCP/IP协议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(网络层)和第四层(传输层),帧工作在第二层(数据链路层)。上层的内容是通过下层的内容来传输的,所以在局域网中,“包”是包含在“帧”中的。
3、tcp/ip协议中主机与主机通信三要素两台主机分别是A和B。如果主机A通过名称访问主机B,它必须首先使用dns将B的名称解析为ip。然后主机A一把自己的ip作为源地址,B的ip作为目的地址,就把ip包封装起来,同时用A自己网卡接口的子网掩码和B的ip进行and运算。如果B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机载接口,就直接发送。但是接口在发送时还需要将ip包封装成数据帧,这就需要两台主机的mac地址。
得到B的mac地址后,对数据帧进行封装,用不同的级别值表示数据帧并发送到物理线路。这是同一个子网中从A到B的单向通信过程。在不同子网的通信过程中,dns名称解析是相同的。数据包中封装的源ip是A,目的ip是B,这个是一样的。但是当主机A使用B的接口掩码和ip进行and运算时,会发现两个IP不在同一个子网内,也就是说A会将这个数据包发送到这个网络的网关(通常是这个网络的路由器),网关会进行转发。
4、网络层是由什么硬件组成?包含路由器和网络么,ip数据报是在哪里封装的...这些都是网络的基础知识。建议看看OSI七层模型:这里描述的很清楚。一个网络层硬件是您的网卡,另一个是路由器。路由器包括三层,网卡当然也包括三层。IP数据包在网络层封装。网线上传的是二进制。当它通过路由器时,编程IP消息被解包,然后被封装和转发。数据链路层有各种各样的网络,互联网是网络的集合,也就是连接局域网。
5、交换机通过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交换,路由器通过ip地址进行数据包...。交换机在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之间建立映射,并将其写入MAC地址表。2.交换机将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与已建立的MAC地址表进行比较,以决定向哪个端口转发。3.如果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,则将其转发到所有端口。这个过程叫做洪水。4.广播帧和组播帧被转发到所有端口。
转发/过滤: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映射在MAC地址表中时,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,而不是所有端口(如果数据帧是广播/组播帧,则转发到所有端口)。消除环路:当交换机包含冗余环路时,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环路,同时允许备份路径,三、开关的工作特点1。连接到交换机每个端口的网段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。